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0集课程复讲 |
|
陈红学长 |
|
|
细讲《弟子规》第三十集
学习提纲: 1、奸巧语、秽污词,市井气,切戒之的含义? 2、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聪明? 3、孩子撒谎有哪几种情况? 4、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的含义? 5、轻诺有哪几种情况?
学习内容: 1、奸巧语、秽污词,市井气,切戒之的含义? 家庭也好,团体也好,我们都要经营好的谈话风气。当我们讲话 都很文雅,气质修养都会得到提升。我们常常要讲利益语、智慧语、对别人多肯定、多鼓励、多赞叹。让人听了感到如沐春风。而不要用谩骂或攻诘的言语,虽然是逞了一时之气,但往后的影响就很不好,比如孩子看到你这样,因为他又没有分辩能力。那你这样我也可以。所以团体还是要以和为贵。孩子如果用奸跟巧,很可能是为掩盖过错和不守信的过失,就会撒谎。做大人的要很谨慎。
2、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聪明? 孩子很聪明不见得是件好事,因为我们要的是孩子的朴实、忠厚。而不是聪明。如果孩子确实很聪明,我们就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,一定要把他的聪明引导到圣贤的教诲上来。引导到做孝子、做好学生、好公民上来。不然他都用在达到他的目的上来,就很麻烦。
3、孩子撒谎的几种情况? 第一、获得利益。【小男孩公然撒谎向父亲要钱得分的故事】和【7块2毛钱的故事】 第二、好玩、开玩笑。【狼来了】 第三、逞能。孩子攀比的时候容易讲话很夸张。【司马光和姐姐比剥核桃的故事】 第四、掩过饰非。【小朋友弄坏衣架子的故事】 第五、家长影响。【手机】 孩子从小就守信,已经注定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。【在老板家捡钱的故事】
4、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的含义? 【见未真,勿轻言】: 事情没有搞清楚以前,不可只听一面之词。就把话传出去了。因为假如是谣言?那我们又说出去了,就变成帮凶了。比如我们听到一个朋友讲另外一个朋友的不是,话到我们这里就要适可而止了,我们就可以当面去问另外一个朋友,说现在外面传言XX,是不是真的?如果不是,我们就安慰一下他,日久见人心,如果还有几分真实,我们就要适时规劝。人的信誉和生命同等重要,适时也要收敛一下。另外我们还要提升对事理的判断能力。比如一个团体打公益的名誉在骗钱。我们又没弄清楚就带一些人 去帮忙,去捐钱就有可能好心行了坏事。所以要先搞清楚这个团体的实质,再告诉别人。 【知未的,勿轻传】 对于一些道理没有弄透彻,或某些事情真相没弄清楚以前,不可乱传。因为乱之所生在谗言。
5、轻诺有几种情况? 一、因为溺爱。人喜时,容易随口答应送什么东西,到时没有做到,就会失信于人。父母常常在孩子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容易答应给孩子东西,这不仅长养子孩子的欲望。欲是深渊,还把孩子读书的目的引导偏颇了。 所以家长要勿轻诺。 二、没有原则。父母常凭好恶。比如在打牌就对孩子说,你别吵给你买什么?那以后孩子铁定在你打牌或忙的时候向你要东西。
经典句: 1、奸巧语、秽污词,市井气,切诫之。 2、公门好修行。 3、一言可以兴邦,一言可以丧邦。 4、教育慎于始。 5、行善不欲人知。 6、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。 7、平生所为之事,无有不可语人者。 8、无心非,名为错,有心非,名为恶。 9、过能改,归于无。 10、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。 11、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。事非宜,勿轻诺,苟轻诺,进退错。凡道字,重且舒。勿急疾,勿模糊。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。 12、以和为贵。 13、君听臣当诛,父听子当诀,夫妻听之离,朋友听之疏。 14、堂堂七尺躯,莫听三寸舌,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。 15、夫孝,德之本也。 16、依法不依人。 17、隐恶扬善。 18、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,苟不教,性乃迁。教之道,贵以专。 19、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 20、欲速则不达。 21、为学者,必有初。小学终,至四书。 22、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? 23、解行相应。 24、欲是深渊。 25、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 26、教妇初来,教儿婴孩。 27、凡出言,信为先。
小故事、大智慧: 【故事一】初中生配名牌眼镜:有个初学生常常和同学攀比,买东西都要买贵的。有一次,他想要配副名牌眼镜,他的母亲没有答应他,说你都已经有了,还要配什么?结果这个初中生自己就出去了,不一会回来,把眼镜配好了,要他的妈妈去付钱。这个孩子聪不聪明?他可以不带一兵一卒,不带一分钱,就能说得让对方相信他的妈妈一定会来付钱。孩子的聪明都用在哪了?
【故事二】小女孩动心思想吃冰:有个小女孩和他父亲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,这条路上有几家冰店,他们经过第一家冰店的时候,小女孩就说,今天的天气可真热啊!她的父亲也没有反应过来。再经过第二家冰店的时候,小女孩又说了,要是能吃一支冰该多好啊!等到经过第三家冰店的时候,小女孩就大声说,这是最后一家了。孩子的聪明都用在哪了?
【故事三】小男孩公然撒谎:有个男孩向父亲要两块钱,他的父亲随手给了他一张两块的,结果小男孩就说,爸爸,我要两张一块的。他爸爸很奇怪,两块就两块,还要分成这样?这个小男孩就对他父亲说,我只要拿一次钱去训导处说我捡到的,就可以得十分。我拿一张两块的,只能得十分。那如果我拿两张一块的,分两次去就可以得二十分。这个爸爸听了还笑哈哈,我这个儿子真聪明。之后还讲给一个教育官员听,这个教育官员听后全身起鸡皮疙瘩。这个爸爸也太没教育的敏感度了,孩子为了达到他的目的和利益,已经公开在撒谎了。可是现在的父母还把能孩子能撒谎当本事,这就麻烦了。
【故事四】7块2毛钱的故事:有个学校为贫困救助举行募捐活动,其中有个孩子,他的妈妈就问他要捐多少?他说,7块2毛钱。多不多?不多,但是这是他全部的积蓄。他看到其他同学都捐三百、五百,拿谁的钱捐?父母的钱!他都只捐7块2,都没有人看到他的真心。结果学校为捐五百的可以戴一朵小红花,捐一千的可以点支蜡烛。所以本来行善是件好事,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虚荣都加进去了。不只孩子要面子,可能父母也要。有位母亲听后马上就捐了几千块,结果学校给她发朵小红花,他都没戴。她很有敏感度,她说行善都是自愿的,又不是为了炫耀表扬,还颁奖状。假如她就这样戴着红花大摇大摆上去了,那她以后又怎样教育她的孩子,行善不欲人知。行善都是人的本分!所以为人父母、为人老师,要很谨慎。不能长养孩子的虚荣心。 【故事五】狼来了:一个孩子守着一群小羊,很无聊,就大喊:狼来了,狼来了。村民们都很朴实,听到喊声马上都跑过来帮助他把狼赶走。到了一看一只狼也没有。结果这个孩子看到大家忙成这样,哈哈大笑。村民们都回去了。第二次,这个孩子又开玩笑,村民们又跑过来,不过这一次没来那么多人,但也没少来。结果发现又是这个孩子在开玩笑。纷纷又回去了。第三次,狼真的来了,这个孩子就喊。有没有人来?没有了。没有了会怎样?羊会怎么样?人会怎么样?小孩子一听,记忆深刻。这就是乱开玩笑的后果。
【故事六】司马光和姐姐比剥核桃的故事。宋朝有个臣子叫司马光,有一次和姐姐比剥核桃。因为核桃不好剥都剥得很慢。后来他家的仆人就告诉他,你用热水烫一烫就很好剥。刚好他的姐姐离开一段时间,他就用热水烫。果真很好剥。等他的姐姐回来,看到他剥得很快,就问他说,弟弟,你好厉害啊!谁教你的。他就说,是我自己学会的。他的父亲刚好听到,就对他说,有多少本事就说多话。父亲在他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就给予他适时的引导。后来司马光一生也坦坦荡荡。还说了句“平生所为之事,无有不可语人者。”这是结果啊!原因在哪?是父母在他第一次犯过失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引导。所以小孩逞能,家长要慎于始。
【故事七】有个小朋友把衣架子弄坏了,很紧张,怕被老师处罚,就对同学说,不要告诉老师。结果老师就站在旁边,听到后就走过去适时引导,小朋友吓一跳。老师说无心非,名为错,有心非、名为恶。衣架子弄坏不严重,不告诉老师才严重。知错就改,又能学到如何把衣架子修好。这才好。
【故事八】有一部电影叫手机,里面统计一个数字说,一个成年人每天讲的谎话有二十五次,如果大人讲二十五次,那孩子呢? 潜移默化的影响。一位妈妈接电话,先生和儿子都在,一接起来就说,我先生不在,他儿子一听都蒙了,明明爸爸在啊!所以人决定不能说谎话。另外人要学会拒绝,因为你不拒绝别人就不知道你做人的分寸和生活的原则。到时自己就会累得要死,还让人家误会。你为什么不守信?为什么躲我?所以该拒绝的拒绝,你的朋友就会顺着你的原则和你交往。复杂的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。
【故事九】在老板家捡钱的故事:有个孩子小时候,看到别人吃冰棒,禁不住诱惑就去拿了父亲一点点钱,结果这个父亲也很厉害,跟在他后面一瞧究竟,等他买好了冰棒正准备大快朵頣的时候,一抬头看到父亲,吓得直发抖。这位父亲也没说话,就把他带回家,吊起来,狠狠修理一顿。注意是“一顿”?以后还有没有?没有了。慎于始。后来他长大了去外面工作,因为离家有一段距离,就住到老板家的宿舍,他早上起来都会帮忙打扫。在打扫的过程中,他经常会捡到钱,一百、二百,他就把它交给老板娘。过段时间又捡到三百、五百,他又把它交给老板娘。最多一次捡到几千块都有。他的学历不高,但是老板对他很好,很多很好的机会,进修的管道,都破格让他去参加。很多都是大学生才能去的。他在这家公司服务得也很好。后来,自己要出去开店了,向老板辞行,老板请他吃饭,为他饯行。吃完饭后,他就问老板,有一件事想请教一下,为什么你们家常常可以捡到钱啊!老板就笑了,他说,你一个外人住到我们家来,我怎么知道你的品性如何?那些钱都是我故意放的。所以一个人的德行不好,很可能在某一个机会点上就把好的机会断送掉了。
【故事十】满足不了欲望杀父母的故事。有个孩子小时候,父亲常常给他很多零花钱,慢慢他花钱就花得很大,后来长大了,一个月要花一、二万的人民币,他父亲受不了,就不再给他钱,还把他送去当了两年兵。当兵回来,花钱的习惯仍然没有改,因为人的习惯一养成,很难改。他一遇到那种情境,面对诱惑就忍不住要打肿脸充胖子。后来父亲就和他划清界线。他就雇用了杀手,在他家的门口,他对那个杀手说,一会一个人多高会走出来,总之把那个路线说得一清二楚,这个杀手就问他,这个人是谁?他说是我爸爸。就这样父亲被杀了,因为钱的钥匙在他母亲那里,最后他把他母亲也杀了。所以不能长养孩子的欲望啊!所谓欲是深渊。
【故事十一】孩子不吃饭的故事。有个小孩,吃饭的时候,他一看这些饭菜不吃在那里生气,一般母亲会怎样做?三劝四劝,有的甚至说你快吃,周六带你去吃麦当劳。本来他都一口不吃的,结果马上吞下去。因为孩子很会察言观色,他知道用什么样的情绪,大人就会就犯。这样就很不好。结果他的父亲也不吭声,继续吃。这时他的太太想要去劝儿子吃饭,他马上用眼神告诉他太太,你退下,让我来。当然没有说话。等大家都吃完了,他儿子还是不肯吃,父亲就说,统统收掉。他儿子还在那捂着嘴生气,就让他生气去。后来晚上睡觉,睡到半夜孩子饿得睡不着,因为晚上没吃饭嘛!就去冰箱翻东西吃,吃冷的都有。以后他还会不会威胁?会不会要求?所以大人要很有原则。
【故事十二】小朋友送铅笔的故事。有个小朋友送另外一个小朋友一支铅笔,小孩子很单纯,拿来就把它削了,写字。结果隔天,这个小朋友就问他送给他笔的那个小朋友,你今天跟不跟我玩,小孩子很单纯,他说我不跟你玩。这个小朋友就说,那你把笔还给我,他就把笔还给他,他说不是这一支,我要没削过的。他拿一支没削过的给他,他又说,也不是这一支,我要我原来送你的那一支。这时老师听到了,机会教育。就对这个小朋友讲,凡出言,信为先。你已经把笔送给别人了,那笔就不再是你的了。你现在没有资格再把它要回来。以后你送别人东西或答应别人以前,要想好,我愿不愿意送?或者我有没有能力做到?同时还要考虑到,我所答应的事是否符合学校和国家法律的规定。都没有问题了,才能答应别人。所谓事非宜,勿轻诺。
末学:陈红 2012、10、11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